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一些企业在招聘时会设置3到10天的试岗期。临近试岗期结束时,企业常以“经验不足”或“人岗不匹配”等理由辞退劳动者,并拒绝支付试岗期工资。由于未签订劳动合同,劳动者在尝试通过投诉、劳动仲裁等方式讨薪时实盘配资门户网,证明劳动关系成为一大难题。
修图师李先生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他在一家摄影工作室试岗第6天时被老板告知“修图质量不行”,要求他第二天不用再来。按照约定,李先生需要通过7天“无薪试岗”才能正式入职。这意味着他此前的努力都白费了。
李先生从牡丹江来到哈尔滨应聘,双方约定好薪资和上班日期后,李先生租了房子准备入职。然而,第一天上班时,老板突然提出要先通过7天“无薪试岗”。李先生考虑到已经付出了房租等成本,决定忍过这7天。但随后的工作中,老板频繁挑剔,即便客户满意,老板也表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。最终,李先生在试岗期结束后被辞退,未能拿到工资。
来自甘肃的温女士也有类似遭遇。她应聘兰州城关区一家教培机构,岗位是少儿编程老师。面试时,单位提出试岗一周。尽管温女士不愿意,但因急于找工作只好接受。试岗期间,温女士进行了两次试讲,但第二次试讲后被告知“讲课经验欠缺,无法胜任岗位”,建议她转岗做托管教师。温女士拒绝了这一建议,并要求结算试岗期工资,但遭到拒绝。
温女士尝试通过多种渠道维权,包括拨打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电话,但均被建议申请劳动仲裁。后来,她在西安找到了新工作,权衡之下放弃了维权。相比之下,北京的任女士因收集了充分证据,最终拿到了试岗补贴。
专家分析,“无薪试岗”的背后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。部分企业利用这种方式获取免费劳动力,而激烈的就业竞争下,劳动者议价能力较弱,往往被迫接受不平等条款。法律上并没有试岗的概念,只有对试用期的规定。因此,有的企业故意避开法定的试用期制度,把劳动者引入法律之外的灰色地带,使劳动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。
一旦劳动者在试岗期发生意外伤害,还会涉及工伤赔偿的劳动争议。劳动者维权的最大难点在于举证难。如果企业要求“无薪试岗”,说明用工不够规范,劳动者应尽量避而远之。如果选择接受试岗,也要注意搜集保存相关证据,以便事后依法维权。
长远来看,“无薪试岗”不仅侵害劳动者权益,还会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。有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,例如将多次违规的企业列入劳动雇佣失信名单实盘配资门户网,同时探索降低维权成本、缩短维权周期,让权益受损的劳动者能够及时拿回工资。
金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